作者:謝定亞(營建管理協會第11屆理事長)
刊載於營建管理季刊98年秋季號
一、正視當前營建業所面對的挑戰
如果不認真的去思考,我們對業界現況的認知或許會被眼前熙來攘往的人潮或腦裡所專注的工作所蒙晦。值本屆理監事改選之際,台灣的失業率已經突破7%。在台灣一千五百多萬的就業人口中,就有超過100萬人失業。相信這百萬失業人潮中,營造業所佔比例相當驚人。有數十萬營建業勞工的家庭,已經陷入生活危機,他們的小孩無法正常過著小孩應有的無憂無慮生活、夫妻間為了區區幾萬元,到處起會、調頭寸,同命鴛鴦甚至因而反目成仇。其實即便沒有飆高的失業率,台灣的八十萬營造業勞工,命運同樣坎坷。他們沒有完整的工作保障、一週工作七天、受傷或疲勞只能回家吃自己,在工地中地位最低,每天穿著髒兮兮、連制服都談不上的服裝或打著赤膊,低著頭,出賣自己的勞力,換取他人眼裡未必看得起的生計。近十年來,大專土木建築相關科系的學子,畢業後地位也高不到哪去,工作辛苦、各處奔波不說,其薪資與其他工程科系相比,似乎也有不足。工程師這個行業,逐漸已成為台灣家長心目中的警戒區,子弟不能學這行,嫁娶對象也不能是這行。就連老資格工程人也傾向「不鼓勵」自己的子弟進入這個行業。而國人對於營建業的認同度,也是無足討論,太多言過其實的媒體報導,早已把這個產業形容成「奸商」、「宵小」,甚至「黑道」。任何對於營建業不利的報導,國人(包括民意代表)會不約而同的相信;稱許營建產業對於國家建設、民眾福祉有所貢獻的說法或報導,非但是鳳毛麟角,大概也可能被視為同流合污的「份子」。顯然,營建業的辛苦與付出,並不能獲得外界的認同。這些觀察或認知,是個人從開始學習工程,到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以至於在行政機關歷練,再回到教職工作以來,所最感到不平的。
二、協會的抱負與展望
帶著這個觀察與認知,個人深感本協會有義務盡一切努力,改善或改變前述的現象。首先,營建業的績優生,包括來自於政府部門、工程顧問業、建築師界、技師界、律師界、會計師界、營造業界、學術界或研究機構等,都是推動營建產業(特別是為數眾多的中小型公司、行號或合夥事業)提昇與精進的重要力量,因此協會應積極規劃志工輔導團,定期與同業分享專業知識、工程倫理或經營理念,使追求進步的能量持續在營建業擴散與傳承。
其次,協會須擴大產業的接觸面向,讓更多的同業(特別是公司、行號、合夥、獨資之事業體)所認同、並加入這個交流的平台。在觀念上,協會要重新定義「會員」這個概念,大家應視營建業所有的事業體與從業人員,都是協會的當然會員與自然的會員,不再用有無繳交會費來區別。其實,對協會任何形式的支持,即使是一項忠告或建議,都勝過會費的價值。協會要努力的讓這些潛在的會員知道協會的存在、了解並認同協會追求的目標。關鍵是,提供會員實質的協助與服務才是爭取認同的前提,而爭取認同則是獲得實質支持(無論是志工、會費或捐助之形式)的充要條件。協會的存在應繫於對業界持續的服務與貢獻,缺乏實質的服務與貢獻,協會就沒有理由耗費任何資源。
另外,營建管理在台灣的生根與發展已近二十年,涉及營建管理的理論、實務或案例都已經有質與量的成長與累積,當前最要緊的是如何將這些珍貴的經驗與智慧彙整起來,並傳承下去。對於這項任務,協會非但應扮演核心角色,態度上更應當仁不讓。具體的來說,協會應積極籌劃相關教科書的編纂,讓接觸營建管理領域的學子有廣泛且精要的認識,對於執相關課程教鞭的學者而言,這樣的教材也可省下他們許多整理講義的辛勞。未來相關國家考試、教育訓練或制度建立,亦有彌足珍貴的標準可資參酌。未來協會將需要相關產官學界的參與及支持,方能克盡其功。
還有就是營管協會的最主要刊物:「營管季刊」,也需要逐漸朝更健全的方向發展,包括期刊定位、財務收支平衡、擴大訂閱量以及多元商品化等。對於願意支持並投稿於營管季刊的先進而言,季刊是否具有學術指標(即Indexing)是極其重要的。特別是許多營管領域的研究生與教師的著作發表,將因為季刊取得期刊定位,而激發更多、更優質的投稿,可大幅提昇季刊的學術評價,這是季刊與其他營建業類似刊物須有的市場區隔,也是季刊最健康的走向。因此季刊朝期刊定位的腳步必須加快。而財務收支平衡、擴大訂閱量以及多元商品化的走向則是一體多面、相輔相成:國內所有的圖書館、各大書局、網路書店都應推動訂閱營管季刊,而相關政府機關或同業的圖書資料室及迎賓書報架,都要能看到營管季刊;歷年的季刊文章,也可以彙編成特定主題的專書,使其商品化;當然歷年期刊的文章也可透過圖書文獻網路的管道,創造收益。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更重要的會務推動方向,例如擴大兩岸的專業交流,以及強化協會的財務體質等,亟待著力推動。協會做為一個營建專業的民間團體,是最理想的交流平台。這個平台非但是屬於台灣,也可以推向兩岸。大陸方面的營建領域同業,倘須到台灣參訪或認識同業,協會以其廣泛的接觸面,將是最佳的「地陪」,因此協會非但樂意,更應積極爭取此類業務的承接。換言之,兩岸交流的發展,只要涉及營建產業,協會就應視為己任,主動媒合與提供服務。至於協會的財務體質,因為欠缺固定業務收入來源,僅依靠會費、研究案或募款活動,維繫低限度的會務支出,但這不能成為協會會務發展的限制或會務無法成長的藉口。協會須思索可擴大產業服務的面向,包括參與工程爭議鑑定、承接企業教育訓練或提供產學研究合作服務等,應可有效的奠定固定業務收入的基礎。協會只要能協助業界解決難題、提供業界需要的服務,何愁財務無法健全?
三、勿忘使命
協會的存在是在促進營建產業的發展,但促進產業發展本身並非終極的目標,因為產業是虛的、活生生的人方為實的。協會的使命是要讓營建業的所有從業人員,能夠安居樂業,認真的貢獻所長、服務人群。如果營建業勞工的素質能夠提昇,何必擔心工程品質問題;如果營建業者能有合理獲利,何必擔心工程師地位不被社會認同;如果所有營建業從業人員都能創造價值,企業何必擔心不能永續經營;而更重要的是,有永續的企業才能推動政府,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率的產業競爭與發展環境。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如果沒有上述的個別成功條件,不可能成就今日的世界第一。台灣的營建產業如果具備了這些成功條件,當然可以成就世界第一。讓我們期待:台灣的營建業能讓所有從業人員能為了一個完美的施工細節而有所堅持,台灣的營建業能提供所有從業人員安居樂業的條件,讓營建業成為最堅實的國力,也讓社會重新肯定營建業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