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再保金融大樓 的建築意涵

( The Swiss Re building )

基本資料

建築名稱:瑞士再保金融大樓

綽號:小黃瓜

業主: Swiss Re

座落地點:倫敦金融區之心臟

建築師:佛特斯事務所

工程師:奧雅納

完工時間: 2004 年五月底

獲獎: 最佳英國建築獎及歐盟區內 最佳英國建築師設計獎

 

圖一 瑞士再保大樓

 

 

興建過程 ( 設計原則及建築含意 )

特拉法加房屋開發商提出一份計畫,要在這塊基地上興建倫敦千喜塔,結果,由佛斯特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贏得設計競圖。然而,千喜塔 385 公尺的高度,對這個城市來說是一個太蠻橫而令人難以接受的計畫。 1997 年,瑞土再保公司買下了聖瑪麗軸 30 號的土地,並委託了佛斯特聯台建築師事務所根據都市規劃、建築意象和室內辦公環境等條件,設計一棟超高水準的大樓。

圖二 瑞士在保大樓的建築量體與其景週遭的都是涵構

圖三 瑞士在保大樓與週遭街

建築師們發展出一個建築概念,將所有的需求整合在一套形式單純的解決方案中。這棵大樓將會是圓形的,使它在擁擠的城市中,能 將戶外空間發揮到極致。此外,從地面層的直徑測量為49 .3公尺,到第17層變成最大直徑56 .3公尺,然後再向上逐漸變細,直到高度位於180 公處的塔尖部分,因而在剖面上產生變化,這個概念也使國際樓地板面積和底座平面之間的關係能達到絕佳的經濟效益。

整個量體的容積,也因為樓層平面大小的不同,而有著細微的變化。緊站在大樓邊,可見圓弧的外型如何化解與相鄰大樓問的緊張關係。因為底座面積較其上的最大層要小,且頂層也漸細而消失於視線中,使風壓氣動帶來的衝擊為柔和。你得走遠一點才能看清楚整座大樓真正的大小。自遠處遙望,則清晰可見倫敦的天際線中已經多了一座如此壯觀的形體。

圖四 大樓整體立面

 

為了符合業主對靈活彈性目標準化的辦公空間之具體需求,一組挑空系統將圓形的樓地板間隔分成六等分。這六等分,也就是設計師所說的 ' 輪盤 ' ,多多少少也算是個四方形的空間,被調整在一個 1.5 公尺 的格子中。這套模距系統便樓板符合標準的辦公室內部系統。往建築物上爬,每個樓層旋轉 5 度。最後到頂時,形成了跨達六層樓高的巨型天井 : 六是單一防火隔間所允許的樓層數目的最大值。旋轉樓層這個單純的動作,決定了這座大樓的特色 : 內部空間和透明度和自然光線 ( 甚至在靠近核心處的辦公空間,也至少有一個天井引入光線 ) ,和外部皮層的可及性 ( 田對角交叉的結構格網 形成 ) ,這些都是旋轉挑空所造成的結果。

圖五 第 40 層、第 39 層、第 21 層、第 6 層和地面層的標準平面,顯示 在 在不同的高度上,平面大小的改變

概念與結構的磨合 ( 意念表達 )

瑞土再保公司的結構發展由兩個關鍵階段決定 : 第一階段可說是紙上作業,第二階段則是讓它能建造出來。那麼首先,必須找出一種對佛斯特公司的建築師們的想法來說是合理的結構。因而針對眾多的解決方案,作詳細的測試,看看這棟建築物的整體外觀上會有怎棋的影響。結合了螺旋和垂直的柱子後,衍生出幾種解決方案,基本上都是讓柱子朝兩個方向螺旋旋轉。嘗試強調盤旋而上的挑空還不夠,所以最後沿著整個立面出現了一張對角交叉的結構格網,它是清楚、有系統目可行的並成為最後定案的結構。

整個過程說明了結構和外觀如何一起發展。當他們在做 30 號聖瑪麗軸的時候,唯有透過這種交叉互動的設計過程才能獲致一棟將建築概念、結構和裝修完工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的建築物。建築概念有助於結構的設計過程,但它並非完全照著概念作。對角交叉的網格源自旋轉移動的挑空,結果得到極佳的結構參數。應用到這棟大樓上時,每個結構網格就被建造成四層樓高的鑽石菱形。藉由一個個張力圓環在水平面上連結這些鑽石菱形。沿善大樓外圍形成 一兩 層樓高、自身穩定約三角形網格封套。三角形的邊長測量大約是 10 -12 公尺 ,對鋼材的運送和架設是一個很理想的尺寸。由於外部的結構網格是極為穩定的,高塔的核心就不需要提供任何的穩定度,以節省鋼材並增加室內空間的靈活彈性。藉由樓地板鋼樑連接鋼構核心和對角交叉的網格。所有的結構概念絕佳地表現出鋼材的自然特性。為了強調這點, B r azier 和 Munro 令人滿意地指出,在極度的風壓之下,和聖瑪莉軸 30 號等高的大樓,是有可能偏移 200m m 。然而,使用數量經濟的鋼材之後,聖瑪莉軸 30 號的頂部偏離將不超過 50m m ,證明其所採行的鋼構設計品質所帶來的結構效益是最理想的方式。

圖六 , 七 基地上節點的工程施作

 

皮層 ( 設計 、美感藝術 )

針對對角網格結構,設計了一道預鑄的帷幕牆。這片外部的皮層加強了這棟大樓在結構上的協調一致。對大樓的結構網格來說,在塔中的兩個旋轉方向彼此之間並沒有大小先後的級別。因為建築師希望強調只朝同一邊旋轉的挑空,因而運用了兩種玻璃:挑空處覆上塗膜玻璃以達到額外的遮陽效果。此樣態強調了大樓整體立面上的挑空。比較暗的黑色玻璃則用在大樓的圓頂屋蓋上。所有的玻璃製造出一種精細的紋路,豐富了立面並反應出整個結構的原則。

在要能運用特定的帷幕牆包覆大樓的條件之下,因而作出了一道標準化的內部皮層。這個室內立面維持著辦公空間的靈活彈性 : 萬一使用者覺得必要時,它可以讓室內的牆面和它相連結。兩組附加的立面系統讓大樓產生進深,這是在密集的設計草案後,從佛斯 特辦公室傳來的草圖和圖面所產生的效果。

圖八 電腦模擬顯示大樓的風動效應 圖九 整座大樓合諧地止盡在玻璃圓頂中

 

一種面對技術的全新態度

鮮明壯觀的造型和建造過程中整體的技術和結構的控制,表面上一切看似輕而易舉,聖瑪莉軸 30 號可被現為現今建築技術狀態的基準。有趣的是, Richard Roger 的 Lloyds 大樓就樹立在半個街廊外。大約二十年前,這是一個對當時的工程狀態的禮讚,及技術的驚嘆號。看著 Lloyds 和聖瑪莉軸 30 號站在彼此身旁,很明顯地.時間已經同前邁進。不僅因為 Lloyds 大樓所呈現的是以往的技術,也因為聖瑪莉軸 30 號展現出一種對工程的不同態度。它散發出信心 及冷靜,睥睨群雄,是一種不需要驚嘆號的自信,而在一種完美壯 觀的姿態下,靜靜地享受和諧統一和質樸樸實 。

圖十 大樓立面特寫

圖十一 大樓入口穿過對角交叉的結構格網

圖十二 面對面的 Lloyds 大樓和瑞士再保大樓

參考資料

•  識別性與建築 ( 建築雜誌第 88 號 )

•  建築師雜誌

•  http://tw.stock.yahoo.com/xp/20041208/49/21643241211.html

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2/21/n818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