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充分應用知識:創新發明及高科技固然為知識經濟的根本支柱,若能創新高科技當然最好,不過創新乃可遇不可求,而知識經濟並不以創新為限,更重要的是在於知識的應用,即使是行業本身或傳統文化中的知識,若能善加利用,亦能創造出知識經濟,此為首先應闡明者。
2. 發揮獨特長處:由於現在是一個國際化及高度競爭的時代,國內農業同時要面對其他行業及來自全球的競爭,因此固然電子資訊科技及生物醫藥科技為知識經濟的典型,亦為一項利器,但是畢竟不是農業部門的所長,亦不是國內的所長,更不是國內普羅農民之所長,因此宜引為所用,當成工具及手段,不宜做為發展之重點,而以已所短擊人所長。一定要找出國內農業本身的獨特性及長處,並予以強化及強調,做為競爭力之基礎。
3. 利用利潤誘因:發展農業知識經濟,必須以商機及利潤為主要考量,不能為推動而推動,不但要將知識化為商品,還必須再化為商機及利潤,利潤才是知識經濟最有力的誘因及推動力,有了(潛在)利潤誘因,自會有其他配合資源的投入,農業知識經濟才會持續發展。
4. 強調行銷策略:市場需求為農業知識經濟成功的關鍵,一定要設法開發或區隔出夠大之市場,因此行銷為農業知識經濟重要的一環,若無法找出夠大之需求市場,即使產品再怎麼精緻怎麼好,仍只是數量經濟或品質經濟,仍構不上知識經濟。
5. 加入無限創意:由上述案例可知,知識經濟並非得是時髦新奇的事物,原本平凡,甚至一般形象是又土又ㄙㄨㄥˇ、落伍、鄉野的、老阿公的東西,都可變成流行主流,此給予農業知識經濟莫大的鼓舞與啟示,而這需要大量能將知識轉化為商機的創意,大量的創意與點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元素。
6. 帶動流行風潮:將原本消不消費皆可之正常品,化為流行事物,讓消費者不僅重複消費,且愛不釋手、欲罷不能,以擴大市場需求及降低需求彈性,形成較穩定之消費群。
7. 整合發展配套:由於知識經濟可應用之知識包括產業本身知識、傳統文化知識、現代科技知識及商業經營知識等,因此宜捨棄點狀發展,而設法整合為片狀發展及全套發展,自研發、生產至通路及銷售最好均能能配套發展。
8. 打破商品形式:讓商品形式之界線模糊化,不惟有形農產品是商品,農產加工品、休閒農業、生態景觀、農業技術、農業知識、農村文化、農業形象,甚至農業概念等等二、三級產業及服務化、無形化或抽象化之資源亦均可以是商品,擴大利潤之來源。
9. 不斷與時俱進:由於時代變動快速,消費者之偏好之改變亦有加快的趨勢,不能滿意於一時之成功,因此對於商品及其行銷策略亦必須隨時配合新興潮流、技術、媒體及通路等進行調整,經常以新形象包裝吸引消費者之眼光與荷包。
以上文章及圖片來源:http://www.pili.com.tw/